像搭積木一樣蓋樓,建筑工地的農民工越來越少,一部分人成為房屋生產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這將是未來住宅建筑的主流模式。
在產業政策的推進之下,眾多企業大力投入研發及實踐,國內裝配式建筑迎來快速發展期,而上海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保定市華銳方正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機械設備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營銷與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型企業,在建筑、節能環保等領域占有明顯優勢。經過近20年的努力創新,目前已經取得了50多項國家專利,為企業生產PC裝備打下了堅實基礎。公司PC生產線匯集國內外機械設計專家,借鑒國內外成熟先進技術,制造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產線?,F公司專業生產PC成套裝備、構件的研發、模具設計與制造,已成為建筑產業化全套設備和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
國家《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筑原則上采用裝配式建筑。全市裝配式建筑的單體預制率達到40%以上或裝配率達到60%以上。外環線以內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宅、公租房和廉租房項目100%采用全裝修,實現同步裝修和裝修部品構配件預制化。
同樣在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要求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納入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的項目和新立項政府投資的新建建筑應采用裝配式建筑。同時,通過招拍掛文件設定相關要求,對以招拍掛方式取得城六區和通州區地上建筑規模5萬平方米(含)以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商品房開發項目應采用裝配式建筑;在其他區取得地上建筑規模10萬平方米(含)以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商品房開發項目應采用裝配式建筑。
事實上,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上海從住宅產業化入手,探索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2016年進入全面強制階段,目前上海新建建筑的預制率已經不小于40%,遙遙領先其他省市。
去年11月,住建部在上海召開了全國裝配式建筑工作現場會。上海市住建委負責人在會上表示,2016年上海已落實裝配式建筑1385萬平方米,連續兩年實現翻番,預制構件生產企業達到41家,產能突破1200萬平方米。其中,城建實業佘山保障房工程項目是全國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項目,采用預制空心樓板預制剪力墻結構體系建造,結構預制率為80.3%;寶業住工基地是國家首批住宅產業化基地,年產10萬立方米混凝土構件。
今年以來,除了北京、上海,陜西、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等地也相繼推出裝配式建筑的相關政策。
參與國家相關技術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審查的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周靜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施工周期短、綠色環保、質量有保障的裝配式建筑成為行業積極探索的趨勢,產業化(工業化)發展將推動建筑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整合。